Huang Xiaoliang

 

再看黄晓亮的摄影


弗朗西斯卡·塔罗科(纽约大学历史系教授)


黄晓亮的影像给人一种新的视觉风格,它们融合了表现重现以及消失三种氛围。他的作品似乎在告诉我们,任何一张照片都能给观众带来一些特别的启示,这是那些手工制作的照片所永远无法企及的。一张照片就是一种媒介,或许通过主题对一个人记忆的激活,就能更好地传达所要描述的意象,而所有的描述都来源于完整的表现过程。

观看黄晓亮的风景时,比如他的人间景作品系列,往往会被传统中国的思想所固化,过于看重作品标题字面的意思,以为我们所看到的就是我们正生活着的人间景象。其实作品中的世界是艺术家自己营造出来的,他所描述的一切是已经被人们逐渐淡忘了的社会习俗和文化传统。晓亮用他特有的模糊的描述方式,映射出了自己和过往中国之间那层含糊不清且极具感染力的特殊关系。


相机分离了瞬间的表象,并且表明时间的流逝离不开视觉的体验(但是绘画作品除外)。事实上,艺术家首次看到的与观赏者在其后所看到的影像内涵,取决于他们曾经生活过的地方以及那段时光。


晓亮的作品涉及模糊的阴影以及更清晰一些的轮廓剪影。由于轮廓剪影呈现清晰的形象,因此常常被用于有必要快速识别对象的任何领域。轮廓剪影有很多实际用途:用于交通标志,现代世界、汽车、飞机似乎与大自然、一头牛和一座山并存;用于识别树木、昆虫或恐龙等自然物体;轮廓剪影还被用在军事领域,士兵和水手们为了学习目的而使用舰船、飞机、坦克和其他车辆的轮廓剪影。黄晓亮在同一幅摄影图像中将现代飞机的轮廓剪影,与其它时代和其它地点的场景进行错时向性的对比,让我们记起了视觉体验是偶然事件。照片是记录实际上看到东西的人造设备,看到的东西包括过去的事物和事件。


摄影、皮影戏都是间接知觉的人造。他们和镜子、遗物、图标和望远镜都是同一类。阴影曾经是一种非常富有成效的发挥中国式想象力的设置。例如,中国的皮影戏至少早在一千年前就已经非常流行了,将精美雕刻与绘画、音乐、文学、歌唱与表演结合在一起。几个世纪以来这种艺术形式在中国老百姓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也娱乐了资产阶级家庭与绅士阶层。到了清朝的时候,在将要演出的第一个仪式短剧的节目开始时,影子人物代表的神明来临。当时的设想是,神明和其他观众都爱看同一个故事。就如同机械影像前的现代观众一样,我们大家都有机会沉浸在那神一般宠溺的一秒钟凝视中。


这样的一个凝视将我带回了德国先锋电影导演洛特·雷妮格(1899 –1981)创造的动画剪影世界。我还记得观看《阿基米德王子历险记》(德语:Die Abenteuer des Prinzen Achmed)时的惊奇感觉,那是一部1926年拍摄的德国动画童话。这是现存最古老的最佳动画长片,采用了一种雷妮格创造的轮廓剪影动画技术,这种技术涉及在摄影机下操纵用硬纸板和薄铅片制成的剪纸形象。她所采用的这种摄影技术与中国皮影戏和哇扬戏(印度尼西亚爪哇的一种古典木偶戏)有异曲同工之处,尽管她的电影是逐帧动画,而并未采用真人操纵的方式。在洛特·雷妮格的电影中,对轮廓剪影进行了逐个动作的精心拍摄。人物的背景也都是用剪刀剪裁出来的,并且旨在形成与整个画面统一的风格。


晓亮的摄影似乎包含了类似的表达,他精心拍摄了阴影和其它阴影的记忆,通过一种不同的剪辑和拼接处理形成了自己的影像。他的作品是通过所描述的事物而形成的视觉描述。实际上,我们通过观看他的摄影作品间接地看到了事物本身。